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中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其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1]245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写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政府及民间对医学极其关注和重视,使中医药学得以长足发展。
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的中医病名近似于消渴,而糖尿病肾病在古代医籍中并无准确病名。历代医家根据其不同阶段的临床症状对糖尿病肾病进行记载,主要包括消瘅、三消、下消、肾消(消肾)、肾渴、内消、急消、渴利、消渴小便白浊、尿浊、水肿、胀满、关格、虚劳等[2]18,[3]1424-1426。
《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济总录》,共二百卷,其内容系宋徽宗赵佶诏令征集当时民间医家的大量医方,又收录内府所藏的秘方,由圣济殿御医整理汇编而成,收载了逾万的内科方药,可以说是集北宋医学之大成。宋代对糖尿病肾病还没有准确的分期,故仅在消渴门下设有若干篇幅,分别论述消渴病久后出现的不同病证。笔者通过归纳分析《圣济总录·消渴门》中消渴统论篇、消渴篇、消渴腹胀篇、消渴后虚乏篇、消渴小便白浊篇、久渴篇、渴利篇、消渴后成水篇、消肾篇及《圣济总录·大小便门》小便不通篇的内容,并辅以其他相关章节,总结其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治及用药规律。
1 病因病机
1.1 究其因—正气不足,饮食劳倦
1.1.1 正气亏虚 消渴作为糖尿病肾病的原发病,其病因也是导致“糖肾”发病的直接原因。《灵枢·五变》提到:“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4]88《灵枢·本藏》曰:“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4]90说明消渴病重要的发病基础为五脏柔弱,禀赋不足,素体亏虚之人最易病由中生。《圣济总录》继承了上述观点且阐述更为详细,“消渴之病,本于肾气不足,下焦虚热”[5]1087、“人因劳伤腑脏,或大病后未复,营血不足,阴虚于内,则生内热”[5]1082,明确指出素体亏虚、虚损劳伤或久病正虚而伤及于肾之人,最易罹患消渴进而发展为“糖肾”。
1.1.2 饮食不节 《圣济总录·消渴门》消渴统论篇开篇提到:“消瘅者,膏梁之疾也,肥美之过,积为脾瘅……”[5]1064。关于“脾瘅”的解释可见于《圣济总录·脾脏门》脾瘅篇:“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肥甘之过,令人内热而中满,则阳气盛矣,故单阳为瘅也,其证口甘。久而弗治,转为消渴,以热气上溢故也。”[5]850唐代王冰[6]261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注云:“瘅,谓热也。脾热则四脏同禀,故五气上溢也。生因脾热,故曰脾瘅。”过食甘美肥味、酒肉荤辛,将导致内热中满,蓄积于脾,脾气上溢于口,从而出现口甘之症状,日久发为消渴。此外,《圣济总录》还提及了沉迷金石药的危害。金石之性如《友渔斋医话》所言:“金石之药,其性悍,而无津液之润。”[7]1沉迷金石,加之醉心醇醴,往往使热气熏蒸,虚阳暴悍,导致“单阳无阴,邪热偏胜”,成为糖尿病肾病发病的病因。
1.1.3 房劳无度 《圣济总录》消肾篇云:“由少服石药,房室过度,精血虚竭,石势孤立,肾水燥涸……”[5]1097。宋朝经济发达,百姓生活富庶安逸,“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等诗句,均生动描写了当时醉生梦死、繁华安逸的景象。然而,纵情声乐,劳欲过度,往往导致肾精亏损,虚火内生,而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消渴。如《外台秘要》曰:“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8]306
1.2 探其机—本虚邪实,因虚致实 消渴病初起以脾肾亏虚、阴虚燥热为本,耗气伤津,气阴两虚,迁延日久则脾肾愈虚,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最终导致气血阴阳俱损,因虚致实,虚实夹杂,变证丛生。《圣济总录》在久渴篇中谈到:“消渴之病,本于肾气不足,下焦虚热。若病久不愈者,邪热蕴积,营卫涩滞,精血衰微,病多传变……”[5]1087说明宋代医家已经意识到消渴病迁延日久将会发生传变,从而导致多种并发症的产生。随着消渴病程进展,正气一路损伤,痰浊瘀毒由生,深入肾络,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地”,故肾虚络瘀是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而本虚标实是本病的病机特点。
文章来源:《北方药学》 网址: http://www.bfyxzz.cn/qikandaodu/2021/0720/1302.html
上一篇:中医妇科学崩漏病脾虚证教学在不同教材中选方
下一篇:北方日光温室桃苗木快速繁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