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期刊信息

刊名:北方药学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学会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ISSN:1672-8351
CN:15-1333/R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39287
数据库收录:
化学文摘(网络版);期刊分类:药学
期刊热词:
疗效,疗效观察,临床疗效,护理,临床疗效观察,合理用药,疗效分析,安全性,高血压,抗菌药物,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浅析脾胃论遣药制方特点

来源:北方药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4 13:5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4’.。对于李果《脾胃论》中的遣药制方特点,历代医家毁誉贬褒,评价不一:有称其。擅用辛燥升补。,有赞之为。医中之王道。;有谓其。药杂方乱。,亦有评论。东垣用药如韩

·4’.。对于李果《脾胃论》中的遣药制方特点,历代医家毁誉贬褒,评价不一:有称其。擅用辛燥升补。,有赞之为。医中之王道。;有谓其。药杂方乱。,亦有评论。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标本主次分明.本文依据《脾胃论》中六十三方及其。随时。。“随病。的加减用药,分析探讨其遣湖北中逞杂志1986年第S期药制方特点,并乞匡正。一,。随病制方,灵活加减。为其蔷本特点,÷《脾胃论》分为上、中,下三卷;不仅以《分经随病制方》、《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及《随时加减用药法》等目其篇名,而且通篇贯穿了辨证论治,随病加减的特点,这有扑时代意义。当时世医泥古方犹;不知变通,守成规而忽视辨证,李氏禀先师洁古。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之说,集五十年临证经验,努力阐发。脾胃学说。,创新方、立新法,突出了辨证论治精神。;首先,《脾胃沦》中制方之法体现了症状,病机,治法,方药的一致;性。据笔者统计,《脾胃论》六十三方中,以症状、机理,治法,方药为顺序者23方,以症状、机理,方药为;顺序者27方,其它或以病名,症状,;方药,或以治法,症状、方药,或以病名、机理,症状、方药为顺序。这说明李氏。随病制方。的梢髓是理、;;法‘力,药的高度统一.其次,《脾胃论》中用药之道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辨证统一。如:如,。伤寒表虚自汗,春夏加黄芪,秋冬加桂。,提出了一系列因时用药法则。2.脾胃与它脏同病的用药原则。脾胃之病常损及它脏,它脏之病又可影响于脾胃.李氏认为,脾胃与它脏同病的主要矛盾在脾胃方面,并有。肺之脾胃虚。,。肾之脾胃[.根据四时加减用药的原则.李氏指出,。夫诸病四时用药之法,不问所病,或温或清,或热或寒,如春时有疾,于所用药内加清凉风药,夏月有疾加大寒之药,秋月有疾加温气药,冬月有疾加大热药,是不·绝生化之源也。(《·脾胃论·脾胃将理法})。又虚。等的说法.“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强调五脏有病当以治脾胃为;主,体现了。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深[刻旨意。他还在《脾胃盛衰论》中列}举了脾胃与它脏合病的证侯以及相应!的主治脾胃,兼治心,肝,肺,肾的;药物。3.根据八纲、气血用药的原则.《脾胃论.君臣佐使法》中指出:。假令治表实:麻黄、葛根:表虚:桂枝,黄芪;里实:枳实,大黄;里虚:人参、芍药;热者:黄芩、黄连;寒者:干姜,附子之类为君.。又在同篇内把药物性味归为阴阳两类,以统用药之总纲.而且,《脾胃论》对。气病。和。血病。用药也各有区分,如气病分气脱、气涩,气燥、气虚、气短、气盛等,分别施以不同之药.4.。如有传变,随证加减。的原则.病有传变i证有兼挟,临床须详察细辨,不可一概而论.因此,{脾胃沦》所制重点方剂都举出了药物的具体加减运用,如补中益气汤列加减法24种,黄芪人参汤列13种,加减平胃散列12种等等,比《伤寒论》中各方证的兼症加减法制定得更为细致.,5.根据脉象处方用药的原则.在《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篇中,东垣列举了弦脉。洪脉,缓脉,涩脉,沉细脉等各自的用药规定.例如,。涩脉:燥热所伤,异功散加当归,四君子汤加热地黄,或甘温甘阀之刑皆可用之.。并注明。前项所定方药乃常湖北中医杂志1989年第3期.6,道也.如变则更之。,即各种病脉通常有与之相应的方药,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要达其所变.此外,{脾胃论》中还有根据运气。经脉等的特点进行处方遣药的.总之,。察其时,辨其位,审其病而后用药,四时不失其宜,则善矣。(《用药宜禁论》).二、。温清同用,升降并举。为其制方风格李呆遣药制方的法度是温清同用,升降并举,即。滋以化源,补以甘温,泻以甘寒,以酸收之,以小苦通之,以微苦辛甘轻剂,同精导气,使复其本位。(《胃气下流,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并非。燥用辛燥升补。,或仅知。温阳升气。,这样才符合李呆脾胃学说的基本精神.今从《脾胃沦》中诸法组成来看,大部分于升清阳之中又兼泻阴火,降浊阴,如石膏、知母,大黄、黄连、黄芩、黄柏之甘寒或苦寒,陈皮,半夏,茯苓,泽泻,猪苓。大黄之降下.在六十三方中,用过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等大苦大寒药物的二十五方,用过陈皮、半夏,茯苓,泽泻,猪苓等通降浊阴药物的四十方,用过黄芪,升麻,柴胡、羌活、防风,葛根等升阳药物的三十八:亨,从六十三方中各种药物出现的频率来看,超过九次以上的有二十味药,其中:人参(28次),陈皮(28次),白术(24次)升麻(24次),当归(23次),炙甘草(22次),黄芪(22次),柴胡(20次),甘草(18次),苍术(15次),黄柏(14次),茯苓(14次),干姜(13次),半夏(13次),泽泻(12次),羌活(12次),黄连(9次),木香(9次),五味子(9次),防风(9次),可见其一斑.三,。理气祛温,调和脾胃”为其遣药法度查《脾胃论》六十三方,共用药物约—…百味,重在理气祛湿。如补元气:人参,炙甘草;健脾气:白术,黄芪;升阳气;升麻,柴胡、葛根;疏肝气:青皮、川芎;?通腑气:枳实、厚朴;·宽中气:枳壳、木香。桔红:敛津气:五味子,乌梅;破血气:三棱、莪术;温经气;桂枝,细辛等等。又如苦寒燥湿:黄连、黄芩、黄柏;苦温燥湿:羌活,苍术,陈皮、法夏;淡渗利湿:;茯苓、猪苓,泽泻;;清热利湿:滑石,‘车前子;芳香化湿:白豆蔻、草豆蔻、藿香,砂仁;行气利湿:滨榔,厚朴;攻逐水湿:÷牵牛、巴豆;祛风胜湿:防风,独活。木瓜等等.:为什么要着重理气祛湿呢?因为理气祛湿是调理脾胃的根本大法.从脾胃的生理功能来说,脾胃主长夏土气,居于中央,通连上下,为气机枢纽,灌溉四脏,为后天之本.李氏认为,。夫元气,谷气、营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i其实一也。(《内外伤辨惑论·辨阴阳之证》·).故补元气即是益胃气,健脾气亦为充元气.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之气畅达则滋养元气,元气充足则五脏六腑皆壮。而且,脾胃居中熊,脾升胃降,升降有序。脾胃受病则升降失常,出入失序,气血逆乱、阴阳反作:所以,脾胃受病,首在调理气机,气滞则行之,气逆则降之,气郁则散之,气陷则举之,气虚则补之,气散则敛之,气寒则温之,气结则破之.;又,脾胃主长夏湿气,脾喜燥恶湿,湿困则脾失健运;胃喜湿恶燥,。湿能滋养于胃,胃湿有余,亦当泻湿之太过也。(《用药宜禁论》).故用辛燥,淡渗,芳香之晶以逐湿气,湿除则脾胃升降自如,腐热运化有力,后天之本固,病安从生?况且,气行则湿行,湿行则气畅,理气和祛湿本身又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成为脾胃病治疗的根本大法。四、“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为其代表方剂一般认为,补中益气汤是《脾胃论》中

文章来源:《北方药学》 网址: http://www.bfyxzz.cn/qikandaodu/2021/0424/984.html

上一篇: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中医药治疗肉芽肿性
下一篇:北方塑料大棚冰菜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