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正北方这片占祖国版图八分之一的沃土上,活跃着一支为守卫北疆生态安全默默奉献的绿色队伍——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自1952年组建至今,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扑救森林草原火灾近5000起,防火执勤余次,武装清山9800余次,巡山护林72万余公里,6个支队和2个直属大队5000余名生态卫士常伴森林草原之畔,用忠诚和坚守捍卫着内蒙古的绿色。
六十五载绿色征程接续红色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强调:“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因林而生、依林而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成长壮大。总队始建于1952年4月,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师改编的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司令部林务大队,1963年4月改编为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警察支队,1981年11月改编为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警察总队,1988年1月列入武警部队序列,1999年2月调整为现行领导管理体制。
建队65年来,各级领导对总队建设发展始终给予高度重视。武警部队首长多次深入部队视察工作,作出要全力保护好祖国北疆生态和安全屏障的重要指示;森林指挥部党委提出“干在实处、创新发展、走在前列”的要求,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官兵投身强军实践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政治上关心部队,政策上支持部队,为部队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近年来,总队党委积极应对改革的现实挑战,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头等大事,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各级党委围绕“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凝神聚力、固本开新,广大官兵扎根基层、乐于奉献,形成了群策群力、团结干事、共促发展的良好局面。大兴安岭支队奇乾中队党支部扎根林海、建功立业的先进事迹分别被总政宣传部和中央各大媒体宣传报道,中队士官郭喜被评为自治区道德模范。总队被评为全军培养使用大学生干部先进单位和武警部队人才建设先进单位。锡林郭勒盟支队、大兴安岭支队党委分别被评为全军党建带团建先进党委和武警部队先进党委。
5000余次战斗洗礼锻造灭火尖兵
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主要担负全区11个重点林区、3大草原和9个自然保护区的防护任务,作战执勤面积1.13亿公顷,其中森林2488万公顷、草原8666.7万公顷。多年来,总队立足防火灭火主业,着眼当好扑火救灾国家队、专业队、战斗队、突击队,持续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顶尖的多样化“野战军”,先后出色完成了扑救 1987 年“5·6”、1997 年“5·2”、2002 年“7·28”、2006年“5·25”、2014年“4·30”,2015 年蒙、俄入境火灾以及2017年毕拉河、那吉重特大森林火灾等灭火任务,广大官兵上一线、打头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卫士的铮铮誓言。
2002年7月28日,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发生建国以来最大的夏季雷击火灾,5000多名官兵在11个火场与火魔展开近1个月的殊死搏斗,最终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主要依靠人力扑救大范围雷击火灾的奇迹。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张万年就火灾扑救作出重要批示:“森林部队功不可没,应予表扬,希望再接再厉,夺取全胜。”
2014年春天,俄罗斯过境火跨境席卷东北原始森林腹地,危急关头,又是这群默默无闻的森林兵,有如神兵天降,利用直升机索滑降落在杳无人烟的无人区,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660余名官兵奋战50多个小时,刷新了短时间扑救原始森林火灾的新纪录,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高度认可。
2017年4月30日至5月17日,内蒙古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市相继发生3起重特大森林火灾,火势蔓延速度之快、火场环境之复杂、气象条件之恶劣、扑救难度之大,在我国森林火灾扑救史上极为罕见。总队近3000名官兵发扬“不畏艰险、不怕困苦、不计得失、不辱使命”的森林部队精神,连续作战、敢打必胜,创造了短时间内三战三捷的奇迹。
随着异常天候增多,部队灭火作战任务由以往春秋两季向全年拓展,年均灭火90余起,经受着多个时段、多个战场、多条战线同时作战的严峻考验。总队围绕“一区”“一线”“两个重点”和“七个自然保护区”防火重点区域,认真落实战备要求,积极创新战法训法,率先组建装甲车、索滑降、水泵等重点分队80余个,总结完善战法训法70余种。革新装备130余项。特别是总队近年来认真贯彻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积极探索“联防、联指、联训、联战、联保”新格局,实现国家生态保护效益的整体提升,进一步体现了森林部队防火灭火主力军和尖刀队作用,充分彰显了我国生态安全体制的优越性。部队先后涌现出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亲切接见的老战士张金利,全军优秀指挥官李全海、肖燕波,爱军精武标兵韩亚民、优秀士官白呼和,“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王立伟、陶谦,森林部队“绿色卫士”郭喜、苗中军、杨书然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文章来源:《北方药学》 网址: http://www.bfyxzz.cn/qikandaodu/2021/0418/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