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白驹过隙;70年,沧海桑田。
7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崭新面貌屹立于世界东方,开始书写砥砺奋进、举世瞩目的中国故事。就在中国70年波澜壮阔的无数故事中,一座历史悠久的北方小城、雁门关外第一座县级市——山西省怀仁市,紧跟祖国前进步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七十年华美蜕变,惊艳了时光,温暖了岁月。
变化一:基础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今非昔比
“我们怀仁70年城市面貌变化大的呀,你们年轻人是无法想象的呀。”今年63岁的李来友神情兴奋地对记者说:“我们小时候,怀仁城小的只有一条东西街,商铺也是极少。”据怀仁文史叙述,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怀仁城只有一条“街”,宽大约20余米,总长度不足400米,商铺屈指可数。城内道路尚且如此,农村道路更是自然形成,蜿蜒坎坷、泥泞不堪。
据《怀仁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怀仁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城乡道路建设,1973年整修、拓宽县城西城墙外的红旗街,并在路面铺设沥青,沥青路面在怀仁历史首次出现。改革开放以后,怀仁的道路建设逐步加快。1979年开始新修怀仁第一条南北向的主干道新华路,也就是今天该市商业最繁华的仁人路。1987年后,怀仁城第二条东西向中轴主干道怀安大街开始逐步修建。
几十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城市不断扩容,怀仁城乡道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随着国家交通建设的飞速发展,怀仁境内铁路、高速公路、二级公路和国道贯通南北、承接东西,特别是今年5月1日开通的动车组更是将怀仁的道路交通推向了高速发展的“动车时代”。
不仅是“行”的变化令人惊叹,“住”的变化同样巨大。据怀仁文史记录,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当群众“肚子吃饱”的问题基本解决后,治家之风开始涌动,家家户户油围墙、画油布;原始纸糊小空窗换成玻璃窗……据《怀仁县志》记载,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沿县城主要街道开始兴建楼房。1987年10月,怀仁县土地局挂牌成立,从此怀仁市城市民居开始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怀仁县确定“经营城市”理念,城市建设开始加速,越来越多的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城区面积由过去的18.1平方公里逐步扩大到26平方公里。
从屈指可数的店铺到一条条满城繁华的商业街,从落后匮乏的文化设施到遍布全城的公园广场和地标建筑的体育馆、图书馆……70年间,与交通建设、民居建设同步变化的还有日新月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供电”和“供暖”关乎千家万户。新中国成立以后,怀仁在1958年夏天开始兴建第一座变电站,1960年开始逐步恢复照明,1965年全县首次在红旗东街安装了10余盏路灯,成为当年城里的一道风景线,到1968年县城居民照明全部用上电灯。而今天的怀仁,每当夜幕降临,满城灯光璀璨,绚丽的航拍夜景图一度成为朋友圈热点。70年间,城市居民们从烧柴、烧煤、烧炉子的历史中走来,1995年怀仁县成立供热公司,开始运作城市供热,2007年建成全省标准最高、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配套设施最全的节能环保型热源厂。供热面积从最初的5万平方米,增加到如今供热能力达到1150万平方米,实际供热面积达到860万平方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民生,怀仁已经连续9年在不提高供暖费标准的前提下,提前半个月开始、推后半个月结束供暖,让该市居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温暖舒适的寒冬。
不论是道路交通的今非昔比,还是城市规模的巨大变迁,还是硬件设施的日臻完善,70年来的巨大变迁映照出的都是百姓满满的幸福感。
变化二:风沙漫天一去不返,青山绿水宛如塞上江南
怀仁,这座雁门关外第一座县级市,城乡苍翠,城水相依,美丽的生态风光宛如塞上江南。外地游客驾车从高速口进入该市,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条平坦宽阔的柏油路,笔直延伸,两侧高低错落、郁郁葱葱的绿化带欣欣向荣,令人心旷神怡。
走遍怀仁市城乡各处,从西部的洪涛山区冲积扇,到东部的龙首山荒滩区,从城市到乡村,环城绿化、围村绿化、通道绿化、清凉山绿化,共同构筑成的“怀仁绿”,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景、冬有绿的良好生态格局。
然而,如此良好的生态景观,并不是最初就有的,而是在怀仁市委、市政府扎实贯彻全国绿化政策,带领林业部门及全市人民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得来的。
文章来源:《北方药学》 网址: http://www.bfyxzz.cn/qikandaodu/2020/1020/487.html